《黑客X档案》:15年前,20万年轻人在此集结 - 站长新闻 - 网址库

当前位置:网址库 » 站长资讯 » 资讯文章 » 站长新闻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
黄金广告位招租100元 黄金广告位招租 查询工具大全网 本处是文字广告位 黄金广告位招租 这个位子属于你,点我
-->

《黑客X档案》:15年前,20万年轻人在此集结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857次 时间:2021-07-12

从2002年5月到2013年12月,《黑客X档案》陪伴了中国黑客成长。对于早期中国黑客而言,这本杂志是那个年代放肆生长的记忆。

在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杂志当年的编辑、版主、忠实读者,与这些人的对话帮助我重现了那段黑客岁月。幸运的是,尽管《黑客X档案》的故事早已是如烟往事,我们仍能从这些对话中看到那一代黑客独有的奋斗、思考、烙印和选择。

《黑客X档案》:大时代的布道者

《黑客X档案》是一本黑客月刊, 自2002年5月创刊,到2012年底毫无征兆地退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它一度成为中国黑客最熟知的几本黑客杂志之一。有趣的是,一本技术杂志在偃旗息鼓数年以后,我们仍能在众多黑客的成长之路上看到他的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X的故事就是一代黑客的故事,它粘连了千禧年间中国黑客的变迁。虽然,同90年代的黑客往事相比这些故事缺少了惊心动魄的场景,但现今来看,这些微妙的变迁也充满了力量。

那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年代。

而我,在这篇故事中,尝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黑客X档案》在黑客浪潮中的挣扎与跃迁。同时在与这些黑X故事主人公的对话中,又逐渐意识到,对于当年的黑客而言,《黑客X档案》不仅代表了技术启蒙,在某种意义上还承载了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怅惘。

——作者语

『《黑X》之于黑客』

2002年5月,《黑客X档案》第一期杂志上线(以下简称黑X)。

(第一期杂志的图像资料,每一期的黑X杂志都配有一张装满黑客工具的光盘)

尽管未来十年间互联网的发展间接摧毁了这本以网络作为给养的杂志,但现在看来,出生在这个时间,对黑X来说既有历史必然,又显得恰到好处。

时间倒回2001年,中美黑客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在那场战斗中遗留下来的战利品并不多,在我看来只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黑客的声音得以广泛传播。事后有人这样写道:“那群人在网络上挥舞着国旗,齐声呐喊着我们是红客,中国的黑客。”在那样的环境中,年轻人急迫的想要成为脊梁、获得认同,而黑客成为了一条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出路。」

「第二件事,黑客社群的空前集结。红盟、鹰盟等黑客团体担任了大战的主力军,尽管外界评论褒贬不一,但不得不说,2001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黑客社区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有关技术开放交流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对于当时渴望学习的年轻人,实在是幸运的。」

应当说,黑X的出现满足了当年每一名小白的技术妄想。

「36E」是黑X当年的忠实读者,他至今仍记得苦苦等待黑X发刊的日子,对他来说,黑X所提供的技术给养是直白的。

「拿起来就能用。至今记得第一期黑X杂志,杂志里有篇文章写入侵网吧计费系统的操作(上图左下角可见),我研究了三天,几个朋友坐在网吧里,我噼里啪啦敲敲电脑,账户上多了20块网费,这在当时是巨款啊,不夸张,当时的小孩儿做梦都想要这种神技,我花了9块钱就实现了。」

「大部分人都还不懂电脑,而我感觉已经站在了顶端,俯视他们。」如今看来这样的表述显得有些戏谑,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那是一种开启人生外挂式的喜悦感。

抛开是非功过,当年的黑X的确在扮演这种角色,黑X的老编辑「职业欠钱」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评价道:

「如果没有这些纸质读物和论坛社区,我们这些脚本小子可能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也许我们的人生会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轨迹」(资料来源于知乎,文中会穿插欠钱叔的部分观点。)

不得不说,在同时期的几本黑客杂志中,黑X是最照顾入门小白的一本。

『地下室里的艰难求生』

尽管这样的定位帮助黑X在后来收获了一大帮的忠实读者,但杂志创办初期由于经费的紧张,这本杂志无法大范围的推广,几度陷入险些停刊的尴尬境地。

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的北面,夹在几座高等学府中间有一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百度检索这所学校的历史,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高圆圆的母校。

少有人知,后来杂志遍布大江南北的黑X,当年的编辑部就设在这所学校里,而当时的编辑部办公室是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编辑也不过寥寥三四人。

2003年的冬天,传统纸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互联网的普及给杂志带来了激烈的冲击。

对于刚刚创刊不久的黑X来说,这是一个难捱的冬天,彼时的《黑客X档案》只能靠着圈内极少的忠实读者勉力支撑,杂志社已经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对于黑X来说,销量决定了存亡,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

「黑X早期的稿费大概500元一篇,每期杂志大概20篇稿,稿费成本10000元,印刷和光盘的成本按照当时的物价大概是3元。

而黑X杂志的定价是9元。

一个很简单的公式:9x=3x+10000,x≈1666。」

也就是说,黑X要想保证稳定运营,算上员工工资、房租、水电费,每月至少要卖出3000本。

尽管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多,但对于一个公司只有四个人、没钱做宣传的编辑部来说,这无疑是困难的。

万幸,央视一条新闻意外地扭转了这个局面。

「央视法制新闻的一名记者在卧底网络黑产时,无意中拍到了犯罪分子家中摆满了《黑客X档案》的杂志和光盘。」

对濒临停刊的黑X来说,这是一场救命的雨,新闻风波过后,杂志的销量突破了四万册。

就这样,在这次充满戏剧性的意外中,黑X幸运的渡过了危机。

实际上,在经历过90年代黑客浪潮的洗礼过后,像安全焦点、灰色轨迹这样的组织已经有了规模,最初一代的中国黑客都已小有成就。而摆在众多小白面前的问题是苦无出路,黑X是应运而生的,但即便如此,对于编辑部来说,在这场与互联网冲击的抵抗中,曲折和艰辛并未因此而减少。

当然,这些曲折并不会留存在读者的记忆中,多年后读者这样回忆道:

「那时的小白需要一个入门的平台,没有黑X也会有黑Y、黑Z,总会产生一个通道的。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黑X找到了一片自由的阵地,大家从中获取的不光有技术,还有认同,有友情。」

记忆中的这片阵地就是黑X论坛,在这里中国早期黑客在放肆的生长。

『放肆生长』

大概在2003年的3月份,杂志创办一年后,也是编辑部苦苦寻找出路的同时,黑X的四位特约编辑iceyes(老马哥哥)、python、雪莲蓬、sagi与土豆创立了「一颗菜」论坛,这里也是黑X论坛最早的阵地。

在黑X杂志渡过最初的危机后,杂志的畅销带动大批读者涌入论坛,「一颗菜」论坛也正式变更为黑X官方论坛,之后相继增设了「寂寞梧桐」等灌水区,以及「小菜举手」这类的技术交流版块。很快这里就成功的进化成技术交流、日常吐槽的社区。

「sagi」在日后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04年底土豆离开黑X,自己创办了黑客手册,而我也就接手了黑客X档案,工作变得忙碌了起来,再也不向原来那样有时间整天泡论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了,但好在此时黑X也有了一大批衷心、热心的读者,论坛在她们的协助管理下,发展的挺好。」

到了2006年,黑X论坛已经成为黑客小白入门的聚居地。

「bk」也是在这一时期加入了黑X,成为「小菜举手」的版主。

我:「小菜举手」是个什么样的板块?

bk:黑客技术光通过杂志文章是学不到的,说白了大家都需要一个引路人。呆呆虫是黑X论坛中很典型的平台。简单来说,大家看了杂志有不懂的都来这提问,当然热心回答的人也很多,那个交流是冲动的,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

我:不求回报的?

bk: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回报,渴望获得认同。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都是这样,急切地学习,急切地传授,急切地想要获得认同。

我:你觉得那是一个更好的时代。

bk:是值得怀念的时代,或者说是幼稚的时代。

「事实上,正是这种认同感维系了当年那个自由、开放、平等的黑客文化。而恰恰也是这种轻而易举的成就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社区。」

我:巅峰时期,论坛有多少人。

bk:我有一组数据,当时论坛的有效用户是20几万,一天的提问帖大概1700个,回复贴能达到4000,你可以联想一下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有多少,关注黑客的又能有多少人,大半都在这里了。

我: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及至多年以后,人们回忆起黑X来往往想到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某一个人。一本杂志,怎么能营造起那个氛围?

bk黑X的论坛聚集了一批人,因为黑客圈子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就那么大。就像现在的知乎,黑X成为黑客们的问答社区,那个氛围是一批接一批传递下来的。

我:师父教徒弟,徒弟再教小白?

bk应该说当时大家的关系更近,更像朋友吧。但是这里有个矛盾,那个关系是被网络维系的,但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大家都要去网吧上网才有机会交流,经常有在论坛聊的很好的朋友没加上QQ,于是就断了联系。

我:网络一线牵。

bk对对对,珍惜这段缘。

「应该说,那个年代的黑客是相对幸运的,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为黑客理想主义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bk」与黑X的故事一直延续到2012年杂志的停刊,在漫长的时间里,他在那里见过太多黑客的来来往往,他告诉我,有许多优秀的黑客后来转行,做了公务员,开了麻将馆,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呢。我问他为什么一直坚持下来,他说是运气好,但其实,他早已独当一面了。

回到黑X的故事中来,正如「职业欠钱」所说:

「黑X的头几年赶上了黑客文化、黑客只是在国内启蒙、发展的第一波,虽然小众,但是在特定的垂直领域,国家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即便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日子。」

『法外之地』

2009年,当黑客群体在网络中汲取营养不断壮大的同时,网络论坛界掀起一阵风波。如今看来,对当年的黑X来说这场风波也是一次饱含变革意味的征兆,这可能也从侧面解释了这本传奇杂志当年为何突然离场。

对于当年的黑客来讲,「3800hk.com」这个域名可能并不陌生,域名对应的网站是「黑鹰安全网」,一家以收费培训黑客技能为生的网站。

巅峰时期黑鹰的付费用户在1600人左右,它的收费标准是「终身会员1000元,其他短期会员200元到600元不等。」这样算下来黑鹰靠着兜售黑客技能,聚敛了近百万财款。

不得不说,相比较起来,黑X虽然积攒了庞大的粉丝群,但一直勤勤恳恳卖杂志的黑X显得有些寒酸。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为业,善习结果。」

黑鹰的恶习在于无节制,尽管当年的网络监管环境相较宽松,但是黑鹰的培训课程教会员如何盗取银行、游戏账户,触及了行业底线,业障随之而来。

「2009年2月21日,黑鹰办公室的大门被警察一脚踹开,网站创始人大米连同四个主要负责人被逮捕。案件宣判,大米因涉嫌传播传授黑客技术,并且获取非法利润判处11年有期徒刑。黑鹰安全网的服务器和相关资源在警方取证后被格式化,所有资源丢失。」

这是一次彻底的清扫,一时间网络论坛风声鹤唳。「大米」在入狱前留下这样一段话「3800的覆灭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一个趋势,大家其实都明白。忘记黑鹰吧,把原来的会员群解散掉,不要再做与它有关的任何事。这是为了我好,也是为了大家好,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黑鹰的时代已经远去……」

黑鹰的覆灭为所有的黑客论坛敲响了警钟,从此以后黑客论坛的行为规范在法律意义上有了实例。而对于黑X而言,它的生存方式并未因此激发出改变,在逐步建立起的行业规范下,迫于生存压力黑X仍然扮演着暧昧的角色在法律边缘游走。

恰恰是这个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年轻人的的互联网记忆是由QQ、网吧、热血传奇、CS,这些元素搭建起来的,而所谓的技术流,往往离不开这些流行元素。

(透过这张黑X早期的杂志封面,仍能感觉到那个张扬、个性,甚至略显另类的时代氛围)。

与现在相比,那个年代的赛博世界更加原始,而掌握黑客技术的人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野蛮。QQ盗号、游戏装备盗刷,在缺乏对抗的环境下,黑客迎来了盛大的狂欢。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的黑客是纯粹的,尽管这种纯粹中带有年轻人的幼稚和冲动。迎合这种幼稚和冲动仿佛变成了黑X迫不得已的生存姿势。

2009年,后来担任黑X论坛「寂寞梧桐」版主的「相守」还在上高中,和大多数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他迷恋网游,上网这件事对他而言有着无穷的魔力。

「相守」见面是在北京一座严肃认真的写字楼,仍在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他,如今已经很少在人前表露出幼稚、冲动的一面。但聊起黑X的往事,我们就像是两个阔别多年的网瘾少年。

相守我那时候最喜欢玩传奇,做梦都想当沙巴克城主,但是那时候没钱啊,我记得当时官方一把屠龙刀对小孩子来说是天价。没办法只能去私服过过瘾,黑X帮助我们这些网瘾少年玩游戏的时候更过瘾。

(火爆的传奇游戏页面,玩家密密麻麻)

我:有什么骚操作吗?

相守很简单,用肉鸡把私服游戏服务器挤爆,然后要挟管理员给装备,当时服务器带宽特小,随便弄个几十台肉鸡就搞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上为了上网,黑掉教员的电脑,偷偷上网打游戏。这些技能买本黑X来看看,或者在论坛里泡上一个星期,都能搞明白。

我:现在看来这些是无伤大雅的,但仍然有人觉得黑X间接培育了黑产。

相守盗QQ、刷游戏装备、黑网吧计费系统,这就是那个年代黑客的记忆,你很难定义算不算黑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黑X诞生在那样的环境里,也只能诞生在那样的环境里。

我:但本质上,黑X最吸引人的东西就是提供工具,不可避免的迎合了一些人的不良用心。

相守黑X本身就是以这样的身份出现的,要生存下去,这是必要的姿势,我们很难评判对错。

「相守形容那时候的网络世界是片法外之地,准则、公道都在人心,人心以上的是黑客精神,人心以下的是法外狂徒。」

我:这种姿势有带来什么后果吗?

相守应该说黑X一直在催生黑客能量,慢慢的这股能量开始变得不受控制,甚至论坛也变得混乱了,垃圾广告、刷楼的空白贴布满了论坛首页,那时候的论坛没有批量删除的功能,我这个版主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删帖上,有时候一千多条垃圾帖,一个个筛选一个个手动删除,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后果。所以说,黑X本身也是受害者,黑X论坛也经常遭到黑客攻击,光是服务器数据丢失就有过几次,好多朋友都在这些攻击中失去了联络。

「聊到这里,他收起之前的俏皮,神色间罕见的有了些幽怨。」

其实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黑X所代表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流。十多年的时间里, 这里来来去去,黑X见证了很多人的成长。

一些人的相逢与离别总是会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让人徒增伤感,这让人既无奈又遗憾。

而正是在这种复杂、动荡的环境中,黑X渐渐消耗完了所有的能量,以至于它的离开来的如此突然。

『退场:技术的坚守与离别的遗憾』

在黑X这段历史的后期,真正支撑起杂志和社区的是那些笔耕不辍的作者、编辑,在他们身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技术的十分热忱。

从2007年6月到2012年12月黑X停刊,「txcbg」(简称tx)几乎不间断地投送了150多篇技术稿件。

(左侧是tx发布的文章列表,右侧是无意中找到tx首次投稿的一期黑X杂志封面,tx的文章也出现在文章的显眼位置 “oblog”)

尽管在2007年「tx」就已将是黑X的稳定作者,但直到2012年的10月份,他才真的来到黑X编辑部,机缘巧合之下,虽然与编辑部的相处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他见证了黑X杂志社最后的那段历史。

彼时,黑X编辑部已经从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搬到了气派些的老年活动中心二楼。

「还是在劳动关系学院,就在原来地下室的旁边,编辑部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那栋楼是用类似集装箱一样的材料加盖起来的,但对于编辑部来说,有空调、能见到阳光,比起地下室这里好太多了。」

「编辑部当时有三间办公室,一间是休息间,一间是编辑们办公的场地,另一间住着一位老大爷。」

除了当年的黑X编辑几乎没有人知道,当年所有黑X的杂志几乎都是由这个老大爷亲手发送到全国各地。老大爷的身份我已无从知晓,但有人隐约记得,他年轻时是另一本黑客杂志《电脑爱好者》的编辑,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少林扫地僧的形象,那些年黑X的起起落落在他眼里恐怕不过是印刷、装订、邮递,就这么简单。

杂志创办的最后一年,对于黑X来说尤为艰难,虽然在后期,黑X积攒了数量很庞大的忠实观众,但印刷盗版的问题导致杂志销量一直只能处在维持生存的地步,到了后期稿费的按时发放都已经成了问题。

「tx」回忆中,在编辑部工作的那两个月其实没什么事情可做。「文章质量的下降很严重,一方面原因是稿费的拖欠,另一方面相关法律的完善,让黑X在内容选择上不得不变得谨慎。有些文章技术很有趣,但也不便再发,读者看不到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流失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一定意义上说,在坚持了整整十年以后,纸媒的衰落已经无可挽回,摆在黑X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像黑鹰一样用积攒的粉丝来大赚一笔,另一条就是死亡。

「那时候我们很少出门,到了定稿日就忙着编辑稿件,忙完以后就几个人窝在办公室打魔兽,日子悠闲自在,只有在逛论坛的时候会突然觉得黑X没有以前热闹了,许多人都离开了,许多ID都没再出现过。」编辑部里大家心照不宣,又缄口不言,黑X的黯淡离场已成定局。

2012年12月,黑X杂志最后一期出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读者们没有等来2013年的开年刊。两年以后,黑X论坛也由于管理不善无奈关闭了站点。至于其中种种缘故我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tx」告诉我,黑X的停刊对于在编辑部工作的他来说也很突然,离开编辑部以后,他一度找不到工作,一路辗转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后来在编辑部朋友介绍下,才能继续从事网络安全工作。

「一提到黑X就会有种特别的感觉,很多往日的面孔和情节都一一浮现出来,一朝是黑X的人,永远都是黑X的人」

我听完以后,感慨不已。我意识到,即使我自认客观的记录了这段历史,但黑X之于黑客而言,它不是历史是朋友。

在文章即将完稿的时候,我来到了黑X编辑部的旧址。

(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我找到了当年编辑部所在的地下室)

这里看起来已经常年没人住了,楼道的大门被一把铁锁牢牢拷住,我伸手推了推门缝里落下一阵积灰。无奈,我只能回到窗台,蹲在路边探着身子勉强拍下这张照片。

当我起身要离开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师傅,我跟他说明了来意,他说当年这的确有个杂志编辑部。

「看到过他们热火朝天的往屋子里搬书,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搬走了。」

我回过头又来了一眼那间屋子,时间仿佛瞬间回到那个艰难的冬天。北京的寒风吹得铁窗嘎啦啦乱响,几个编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伏案写作,大头电脑屏幕上忽闪忽闪的泛着亮光,我隔着铁窗与他们相望,春夏秋冬…倏忽而过。

(二楼的编辑部已经变成了警务工作室,不知为何,这段铁楼梯在后来的日子里总会出现在txcbg的回忆中。)

『结语:“不让生活磨灭我们的个性”』

距离13年黑X的消失,时间已过去五年,我尝试打开当年的网站「www.hackerx*****.net」,时过境迁,网站已经变成了菠菜网址。

为了帮助当年的黑X读者找到以前的老朋友,bk告诉我他修复了论坛的一部分数据库。

(修复后的数据包括论坛帖以及大部分活跃用户的留存信息,bk希望借此怀念一下黑X的老朋友们。)

我问bk,「为什么不把网站重建呢?」

他告诉我:「重建的感觉就像已经分手,回不去了。」

……

《黑客X档案》有一个slogan,全文是「不让生活磨灭我们的个性」,在采访中我一直试图找寻这种个性是什么。

后来在一个黑客论坛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我印象中经典意义的黑客形象是这样的:他到你家,敲敲门,发现你家门没有关,于是给你留了个信,提醒你关上;路过你家花园,发现篱笆有个漏洞,于是告诉你一下,或者索性顺手给你补上。」

我想这才是黑X所代表的中国黑客的个性。

而对于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怀念和怅惘,30多年前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一文中早有注解。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奋斗、思考、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

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康的新生儿降生于世,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全文完

……………………………………………………

鸣谢。

实际上,在我的理解中,采访所涉及到的几位黑客,对于黑X的感情与贡献并无高下之分。

这让我一度非常纠结,因为我不得不摘取他们每个人的一部分观点来佐证那段历史。

在此要郑重感谢几位受访者,以及其他热心提供资料的黑客朋友,他们的名字没能一一在文中出现,但整篇文章实际上是在他们的回忆和观点中呈现的。